从低空到深空,苍穹之上镌刻着安徽智慧;从电芯到玻璃,新材料里淬炼出绿色未来;从通算到超算,算力动脉中奔涌着创新活力……盛夏的江淮大地,产业欣欣向荣,发展澎湃有力。
向高攀登,空天信息产业强势崛起
晴空万里之下,合肥骆岗空中交通运营中心的停机坪上,一架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缓缓升起,透过航空器的全景挡风玻璃,骆岗公园的景致尽收眼底。
“这架航空器主要面向城市内低空中短途交通需求,未来投入商业运营后,市民可在这里购票登机,体验‘飞的’出行。”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运营部总监章昱辉很是期待。
据介绍,EH216-S航空器由合翼航空公司运营,该公司于今年3月份收到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
抢先布局低空经济,拓展商业应用场景,合肥一直在行动。
“围绕血液运输、医疗样本送检、湖心岛物质补给、邮政千村通等应用场景,我们与全市26家飞行企业试验打磨,开通200余条高价值航线,多个场景应用入选国家物流协会典型案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说。数据显示,合肥市现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实现无人机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本地化布局。
合肥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安徽空天信息产业崛起的生动缩影。据悉,安徽正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卫星应用及深空探测四大核心领域,全力推动空天信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吸引我们选择蚌埠。”蚌埠凌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巍说,该公司于2021年落户禹会区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公司生产的石英酚醛耐高温材料兼具低密度、低导热率的优势,成为火箭飞天时保护舱体内部固件的“盔甲”。
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九州云箭落户蚌埠,到2020年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建成投用,再到2025年产业园开园……蚌埠正精准发力商业航天产业新赛道。
“我们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发展,不断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全力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禹会区政府副区长胡海波介绍。
产业园的建成投用加速了产业集聚,凌空天行、深蓝航天、椭圆时空、星河动力等行业头部企业纷至沓来。2023年以来,蚌埠市签约落地项目16个,总投资55.2亿元,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格局已初步形成。
向新而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果迭出
暑气炎炎,在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储能”)的万级洁净车间内,磷酸铁锂电池电芯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经过二十多道精密工序,一块块成品电芯从这里下线,发往国内外市场。
天合储能成立于2022年3月,分两期在滁州建设年产28GWh储能锂电池项目,其中一期项目于2023年3月投产,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及成套储能系统生产、销售,目前拥有3条磷酸铁锂电池电芯生产线和2条成套储能产品生产线,年产能为12GWh。
“2024年产值达20亿元,税收近4000万元,今年预估产值可达35亿元。”天合储能总经理张春涛介绍,其母公司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面对近年来行业周期性调整的挑战,天合光能正致力于将储能业务打造成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小小电芯为滁州建设“光伏之都”添砖加瓦,一块玻璃正在擦亮蚌埠“材料之都”的名片。
玻璃可以发电?在蚌埠市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院集团”),我们亲眼见证了碲化镉玻璃在弱光条件下让灯泡发亮的神奇场景。
国际领先的光伏玻璃、中国首片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20.3%铜铟镓硒发电玻璃……通过讲解员绘声绘色的描述,各种新能源玻璃材料令人过目不忘。
中研院集团落户蚌埠70多年以来,除了在显示材料、应用材料和特种玻璃等领域取得不俗的科研创新成果,其研发生产的超白光伏玻璃和发电玻璃等新能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设施、建筑外墙等多个场景。
作为正在崛起的“材料之都”,蚌埠现有新材料企业360多家,连续4年举办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累计创建新材料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自主研发投产下线的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入选“2024全球建材十大科技新闻”。
从储能电芯到发电玻璃,这些新材料的突破让能源生产更高效、存储更可靠、应用更广泛,为新能源产业升级与“双碳”目标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向快提速,算力产业交出亮眼成绩
让DeepSeek成为更懂你的智能助手,在影院感受《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超酷渲染场景,于《黑神话:悟空》中畅享丝滑的游戏体验……这些日新月异的体验背后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持。
算力顾名思义是一种计算能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像水、电、煤一样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高效、低成本的算力,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气象预测等新技术、新场景才能更好实现。
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宿州市早在2011年就抢抓算力产业蓬勃发展“窗口期”,积极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整体布局,构建云计算全产业链生态圈,与合肥、芜湖一起入选安徽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
走进宿州市算力产业园,在恒温恒湿的机房内,超千台服务器嗡嗡运行——海量数据在这里实时处理。
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占地230亩,目前已建成投运2栋数据中心,布置机柜超过5000个。为完善基础设施,园区还建成2座110kV专用变电站,实现了数据机房的双回路电力保障,提升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配备完善的网络结构,独立建成宿州—上海双路由架构网络,单向时延低于5ms,使宿州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双路由网络直连上海的城市。
“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基础设施完善、低网络时延等优势也是宿州吸引我们的地方。”算力智能(宿州)科技有限公司数据中心经理纵琼说,“公司于2023年落户宿州、2024年营业收入就超过2亿元。”
依托这些优势,汴水之畔超算中心、淮海智算中心、算力互联智算中心、国创超算中心、城市云智算中心等项目纷纷扎根宿州。目前,全市超算总规模15P、智能算力达到2320P,居全省前列;算力产业集群现有企业465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2024年营业收入近75亿元,“中国云都”“数字宿州”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随着产业基础的夯实、产业规模的壮大,宿州市算力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我们的算力服务用户群体日益多元,既有智谱华章、云从科技、一流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也有清华、北大、大气所、自动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宿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政说,宿州市坚持通算、超算、智算一体化发展,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高效协同,致力于打造皖北的数字经济高地。
“向高、向新、向快”,“三向”发力,安徽在空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算力领域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用一个个硬核突破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活力画卷,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安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