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在低空织就智慧网络,当一颗青梅在科技加持下身价倍增,当千年铜业披上绿色新装——创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产业版图。低空经济冲破天际线,农业科技激活田野新动能,传统工业“减碳增绿”焕发新生,这三大产业的华丽转身,既是科技赋能传统行业的生动注脚,更是安徽经济向“新”而行、向“绿”而进的铿锵足音。站在新质生产力的潮头,这些生动实践预示着:只要创新之火不熄,产业升级的故事就永无终章。
天空赛道:抢占低空经济新风口
走进位于芜湖湾沚区的芜湖航空产业园,和低空经济有关的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令人目不暇接,各种类型的航空类企业汇聚于此,让这里基本实现了“不出园区造飞机”的目标。
谁能想到,12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一无所有的荒地。造飞机源自一次大胆的合作。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芜湖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湾沚镇第一家航空企业——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钻石飞机”)。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自主研发的CA42双发四座飞机取得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成为国内首个全复合材料双发飞机,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培训、短途运输等常规作业,以及应急救援、森林防火、海事巡逻等更多场景,这条自主创新之路走得虽然艰辛,但却无比坚定。
“为了实现航电系统和发动机这两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发团队奋斗了整整10年!做航空是一辈子的买卖。”中电钻石飞机的总经理田满林告诉记者,由于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必须要有长期主义的坚守,还要努力推动产业链协同,才能把成本降下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为低空经济航空器研发制造头部公司,中电钻石飞机是芜湖航空产业园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目前,园区内聚集了200多家航空类企业,构建起涵盖整机制造、核心部件研发、无人机生产的完整制造体系和全产业链。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CA42飞机,发动机是芜湖钻石航发的,航电系统是华明航空的,螺旋桨使用的是劲旋风的……都是园区企业的产品,核心部件基本实现了园区内自主生产,真正实现不出园区就能造一架国产通用飞机。”说到这,田满林不由得感慨道,“我们终于把飞机设计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今年5月,中电钻石飞机正式向泰国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交付首架DA42NG飞机,实现该机型的首次海外交付,开启了芜湖造国产通航飞机“走出去”的新篇章。
据芜湖湾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应华介绍,依靠技术自主创新、链主企业引领和集群规模效应,园区现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中小型飞机和无人机生产基地,核心区内通航整机核心部件本地配套率100%,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240项,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攻关30项卡脖子技术,取得25项国内第一。2024年,芜湖市低空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约16%。
芜湖,起飞!在产业园的航空小镇,当国产通航飞机从跑道起飞,驶向的不仅是万里长空,更是一个万亿级产业的未来。
点“梅”成金:一颗青梅的科技蜕变记
主打运动补给功能的电解质冰沙梅冻、以传统酸梅汤为灵感的电解质酸梅汤梅冻、将咖啡风味融入西梅的黑咖西梅……在位于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的溜溜果园展示大厅,记者一行品尝到了“溜溜果园”今年夏季推出的八款新品。冰凉酸甜的梅冻一入口,瞬间清凉解暑,令人惊艳。
“这些年消费在不断升级,过去是在好吃的里面挑健康的,现在是在健康的里面挑好吃的。”董事长杨帆告诉记者,溜溜果园这些年一直将科研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以此不断推动产品迭代更新。正是孜孜不倦的创新,让这家企业成长为全国蜜饯行业第一和青梅行业领军企业。
在溜溜果园的梅冻科技工厂,一期5条数字化智能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青梅经过深加工,变成一袋袋美味的果冻。“这里的每颗梅冻都要经过200余项质量检测,从原料到成品全程可追溯。”公司副总裁宁鹏飞指着生产线上的智能屏幕介绍。梅冻的“科技含金量”远不止于此——采用日本ORIHIRO株式会社无菌T型蒟蒻果冻生产线,实现0防腐剂、0人工色素、0脂肪的“三零标准”;通过正压过滤无菌锁鲜技术,将青梅中的天然有机酸与水果原浆完美融合,打造出既健康又美味的爆款产品。
此外,溜溜果园还成立了国内首个青梅全产业链研发平台——溜溜梅研究院,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申请专利200余项。如今,企业已构建起青梅饮品、调味品、功能性大健康产品孵化体系,以食品科技、生物技术为基础,推动青梅产业的精深加工和健康食品品类的科研创新。
“你没事儿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句耳熟能详的品牌广告语,在网络传播中意外成为爆款,是创始人杨帆完全没有料到的。他更没有想到,创业时年产值仅数百万元的小作坊,能在20多年后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数十亿元、产业链覆盖种植、加工、科研、销售的现代化集团。溜溜果园的崛起迅速带动了青梅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溜溜果园已经在安徽、福建、广西等八个省份推广青梅种植30多万亩,总产值近200亿元,用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助力青梅种植户增收致富。
从田间到舌尖、从传统蜜饯到创新梅冻,溜溜果园以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让“酸果子”变成“金果子”,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如今,溜溜梅的产品正走向世界,让全球共享这份“梅”好,书写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铜业新生:绿色智造淬炼“金色”未来
提到电磁线,大家会觉得很陌生,但其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空调、冰箱、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无人机等电机、电器工业产品,都离不开电磁线这种关键原材料。它承担着电能输送、信息传递、电磁转换等功能,应用领域很广,被誉为电机、电器工业产品的“心脏”,而铜是其主要原材料。
在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精达”)的生产车间,记者目睹了一根根铜线被滑轮接力传送、压制成不同型号的电磁线产品(漆包线)的生产过程。铜陵精达是国内最早的铜材厂之一,漆包线产销量连续多年超过20万吨,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机器人、无人机、核聚变、磁悬浮交通等领域。
精达的产品究竟好在哪里?在铜陵精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记者找到了答案。“我们这款超导卢瑟福缆,现在在给大科学装置做配套。之前有别的厂家也去做,但我们是唯一一家能够连续生产三公里长度没有缺陷的。”公司电磁线研究院实验室主任苏保信自豪地说,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BEST装置,使用的就是这款产品。因为在低温高场环境下优异的临界电流密度和机械性能,这款电缆得以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作为国内最大的特种电磁线生产商,铜陵精达以铜基新材料为核心,通过持续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成功进军高端市场,驱动转型升级。
沿着产品链追溯到冶铜环节,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又见证了一场铜产业链的“绿色”变革。在集团旗下的金冠铜业硫酸车间,HRS系统高效运转,将过去白白流失的硫酸生产余热转化为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8500万千瓦时,不仅实现了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更显著降低了用电成本。
循环经济的智慧还体现在“变废为宝”上。在金冠铜业稀贵金属车间,车间副主任涂百乐指着一排密闭反应罐介绍:“去年我们处理了5000吨铜阳极泥,从这些来自铜电解的‘废料’中炼出了13.5吨金锭、291吨银锭及铂、钯等十多种稀有金属。”作为全国最大单体矿铜冶炼厂,金冠铜业拥有世界领先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等冶炼工艺,阴铜优质品率、综合能耗等多项指标国际领先,堪称全球铜冷炼的样板工厂。
从为“人造太阳”打造核心材料的创新突破,到把每一克资源“吃干榨净”的绿色循环,铜陵正以创新为引擎,向“新”向“绿”稳步而行。2024年,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规上企业87家,实现产值719.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