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近年来,歙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优势,深挖徽文化中善治基因,取“翕”脱胎于“歙”,寓相聚、相和、和顺之意,统筹整合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志愿服务等资源力量,聚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翕事堂”平台222个,挖掘提炼出“问、疏、利、为、和” 的“五字诀”,倾心倾情倾力化解家庭矛盾纠纷,以“小家和睦”助力“社会和谐”,从“小切口”中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各级“翕事堂”累计化解家庭矛盾纠纷4000多件,其中2400多个濒临离婚的家庭重归于好。
聚焦“标准化”,全力推进“翕事堂”规范化建设。建好三级平台。全县设立“翕事堂”222个,其中,县级2个(设在县妇联、法院),县委社工部、县妇联牵头,统筹整合公检法司民等单位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及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专业志愿力量参与;乡镇级28个,整合辖区内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乡镇政府民政、工青妇等志愿力量参与;村居级192个,整合调委会、治保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力量和“五老”、乡贤等志愿者参与,实现县乡村居全覆盖,做到家庭矛盾纠纷就地就近化解。建强志愿队伍。目前,县乡村三级“翕事堂”志愿工作者1200多人,通过分层级动态培训,不断提升调解能力,建好调解机制。对当事人申请调解的家庭纠纷审核、受理、调解、司法确认、回访、归档等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明确。
聚焦“三必法”,全程推进“翕事堂”暖人心调解。每求必应,把握“问、疏、利、为、和”的“五字诀”,“翕事堂”对每对要求离婚的夫妻,或因家庭内部矛盾申请调解的,用心细心问,充分了解矛盾焦点及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此基础上,耐心安抚、疏导当事人情绪,设身处地从情理法角度引导当事人分析利弊,唤起当事人对家庭的情感与责任,以相互“退一步”换取对矛盾处置的包容心态和积极作为,力促双方重归于好、家庭恢复稳定。每户必排,按风险等级高、中、低,对每户依法申请或濒临离婚的家庭,以及矛盾突出、经常吵闹或有不尽赡养抚养义务等问题的家庭,乡镇党委组织联村干部、村组干部等通过“驻村夜访”“入户遍访”等方式深入排查,对发现有严重家庭暴力行为、有民事转刑事倾向的,乡镇联村干部、村干部和“翕事堂”成员第一时间介入妥善处理,并按高风险等级同步上报县妇联“翕事堂”,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解决;对家庭成员因病等因素造成生活困难、家庭矛盾不断的,按中风险等级上报乡镇“翕事堂”梳理汇总,会同乡镇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提出“一户一策”措施和帮扶责任人,经乡镇党委政府研究后实施,在解决生活困难中促进家庭和谐;对其他因素存在家庭不和谐的,按低风险排查每月上报,由乡镇“翕事堂”牵头组织妇联、联村干部等及时协调化解。每人必访,对普通原因离婚家庭或有家暴、不良嗜好及其他家庭困难的,乡镇“翕事堂”成员和联村干部等跟踪关注、适时回访150多人,妥善稳控解决风险隐患。
聚焦“制度化”,全面实现“翕事堂”高效能调解。完善联动调解机制。县委社工部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优势,推动构建县妇联、法院等单位志愿者参加的家庭纠纷联动调解机制,对起诉到县人民法院的家庭纠纷,经当事人书面同意,县人民法院委派给相应“翕事堂”婚姻调解室,调解时间30天为限,结束后出具《委托调解反馈函》,对不同意委派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县人民法院及时恢复审理。近年来,诉前化解家庭矛盾纠纷140多件。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县委社工部、县妇联等牵头,建立与调解数量、结果相关联的激励制度,对在家庭纠纷调解对接工作中表现突出、工作成绩显著的个人和集体,适时表彰,选树典型,示范引领。完善在线调解机制。去年来,仅2个县级“翕事堂”就实现网上成功调解家庭矛盾纠纷近190件次。
聚焦“治未病”,全面提升“翕事堂”教化感染力。各乡镇党委依托“翕事堂”平台,在做好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的同时,把化风成俗的教化作为治本之举,以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孝心家庭”“遵纪守法示范家庭”“热心公益示范家庭”“好儿女、好婆婆、好媳妇、好夫妻、好邻里”“优秀留守儿童”等乡风文明“十项创评”,选树表彰各级各类新时代先进典型3000多名,其中40人获评“安徽道德模范”“安徽好人”、22人获评“中国好人”。修订村规民约。各乡镇“翕事堂”积极参与推动全县192个村(居)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守正创新。统筹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将村民行为规范、履行法定义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村规民约修订的基本内容,推动移风易俗、化风成俗。全县182个村普遍建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特色村规民约文化墙,《歙县和美乡村移风易俗“七字歌”》广为推广,小溪村、许村等4个村规民约入选“安徽省优秀村规民约”;全县10个社区居民公约进入100多个小区,引导居民增强文明素养,传承家规家训。古徽州人十分重视家风教育,留下《朱子家训》等家规家训。通过编写《徽州名人家训》,学习、传播、传承徽州族规祖训、家规家训中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明,以优秀传统家教家风促进乡村德治发展。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各乡镇、村“翕事堂”在各村开展优秀家规家训评选活动,3000多户村民将家规(家训)制成门牌。传唱乡土村歌。乡土村歌唱出广大村民追求真善美真实心声。各乡镇、村“翕事堂”积极整合妇联、文化站等志愿者力量,挖掘整理乡村民歌60多首,《定潭,人间天堂》《卖花渔村好风光》等12首村歌在历届全国村歌大赛中获评“中国十佳村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