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中央社会工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重庆召开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现场推进会引发关注,会议呼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融入城市生活。在安徽界首市的街头,美团骑手韩磊发现倾倒的信号箱后拍照上传微信群,次日清晨隐患即被排除。这一“随手拍、马上办”的场景,正成为全国各地基层治理的新风景。快递外卖小哥化身“城市哨兵”,在送货途中悄然守护城市脉动。
穿梭于街巷的骑手群体,天然具备填补治理盲区的独特优势。界首市近300名快递外卖员组成兼职“城市管家”,已累计解决安全隐患、环境治理等问题100多件;灵璧县80%的骑手能在工作中率先发现窨井盖破损、垃圾堆积等“小问题”;山东威海环翠区“鲸小哥”志愿服务队更是屡建奇功,从协助搬运患病老人到清除飞线充电隐患,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这些“移动探头”,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主次干道,其足迹编织成一张张动态感知网络,让城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传统网格难以覆盖的角落。
激发新就业群体治理潜能,还需要构筑长效激励机制与便捷参与通道。界首市建立“问题发现—快速处理—结果反馈”闭环机制,以量化积分为激励,发现小问题积5分,大问题积10分,现场处置则双倍积分;灵璧县开发“灵你同行”平台,骑手上报问题可获20—200分,凭积分兑换日用品或服务券……这些设计巧妙地将职业特性转化为治理动能,而这种深层激励,正源于归属感的培育。正如界首市外卖小哥赵明明所坦言的那样,“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时,对城市就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让骑手从“过客”变为“管家”,基层治理便升华为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在更深层次上,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融合,标志着社会治理范式的创新转型。重庆构建“四个友好”场景,推动骑手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湖南衡阳蒸湘区颁发食品安全监督员聘书,让外卖小哥变身为流动的“舌尖守护者”;山东威海市环翠区“鲸小哥”志愿服务队更在应急救援、矛盾调解中展现担当。这种嬗变使骑手从“治理对象”蜕变为“治理力量”,不仅疏通了城市运行的“末梢循环”,也重新构建起超大城市治理共同体。
当重庆为28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铺设公租房通道、托管子女课堂,当安徽界首骑手在积分兑换中绽放笑颜,现场推进会提出的“友好场景”理念便显露出其深刻内涵: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融合,本质上就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一次温暖回归。这些曾被视为“流动孤岛”的奔跑者,正通过一次次暖心行动的“哨音”,与城市合奏出和谐共生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