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长临河镇采访纪实
从长临老街的青石板路到十八联圩的白鹭齐飞,从六家畈的侨乡文化到山口凌村的美丽蜕变,如今的长临河镇,文旅融合的韵律在老街与乡村流淌,生态优先的理念化作湿地间翩跹的鹭影,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绽放在每个村民的笑靥里。古老的长临河镇正以多元姿态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千年古镇焕发文旅新活力
小桥流水环村绕,百米长街古色香。漫步长临老街,青砖小瓦、白灰勾缝的徽派建筑鳞次栉比,吴氏旧居、百年邮政博物馆、中华老报馆、民俗文化馆等景点星罗棋布,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长临河古镇源于三国赤乌年间,历史悠久。因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源源不断流入巢湖,久之形成长宁河,地因河得名为长临河。长临老街临湖襟河,自古驿道繁忙,水陆两畅。民国早期,老街因漕运发达,商贾兴旺,人称皖中“小上海”。
2012年,镇政府借助“建设美好乡村”契机,改造修复长临老街,恢复其清末民初徽派建筑风格。2013年5月长临老街开街,2017年3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现已是省内外有名的文化旅游街区。
“老街以前只有40多家商户,现在仅饭店就有120多家。改造后街区面貌焕然一新,130多户居民基本都在做生意,百姓收入也增加了。”长临社区老书记罗爱柏亲历了老街的变迁。在他家的照片墙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开街时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
从“小上海”的繁华到旅游业的兴旺,长临老街焕发了新的活力。老街居民受益于改造提升,纷纷在家创业就业。“我们将自家房屋改造成8个客房,店前代售米酒等特产,一年收入有十多万元。”丁勇夫妻俩沿街经营着一家民宿,他预计随着暑假的到来民宿生意还会更好。
作为千年古镇、省级特色小镇,长临河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19.8公里巢湖黄金湖岸线串联起红石咀、黑石咀,湖水烟波浩渺;镇内山峦起伏、河网密布,自然风光秀丽;“一村一名人、九里十三将”,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英雄豪杰。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共同奠定了长临河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
六家畈社区作为江淮侨乡,走出了3500余名海外侨胞、近5000名港澳台同胞。近年来,长临河镇厚植巢湖文化、侨乡文化底色,打造了江淮侨乡·六家畈特色文旅项目,大力发展民宿产业。
“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周围散落着红石咀公园、四顶山、古民居群、玉兰故事馆等景点景观,加之靠近合肥的地理优势,旅游前景好,我们分四期打造了畈塘·民宿群,现有127间客房。”民宿群相关负责人冯垒介绍。
近年来,长临河镇引入社会资本约2亿元,推动环巢湖民宿集聚区建设,建成运营17家特色民宿,其中,2家民宿入选国家乙级民宿,2家民宿入选国家丙级民宿,8家民宿被评为“皖美金牌民宿”。
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约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江淮侨乡·六家畈入选安徽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兰侨汇、玉兰故事馆等18处景点入选2024年度合肥市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
从四顶山上升起的第一缕霞光,到八百里巢湖落下的最后一抹余晖,长临河镇移步换景如诗如画。
倾心于巢湖的落日美景,王莹莹盘下了平浒林村的旧民房,打造了环巢湖第一家茶咖美学拍照空间——巢海心邸。“前段时间的‘世纪晚霞’吸引了很多人来这边打卡拍照。”王莹莹说,在这里不仅可以眺望巢湖岸线的美景,还可以品茶休闲远离城市喧嚣,日均接待人次超百人。
依托便利位置和优美环境,长临河镇正以“蔓藤城市”理念打造G60科创小镇,为产业集聚创造一座极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意小镇,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促进产城相融宜居宜业。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幅“肥东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巢湖之滨徐徐展开。
十八联圩勇担安澜新使命
站在进(退)洪闸桥头堡五楼眺望:辽阔水面如丝绸般铺展,生态渗滤岛绿意盎然,白鹭在天地间划出一条条灵动弧线,合福高铁列车不时疾驰而过。此刻的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静谧中蕴含生机,生态之美与水利智慧在这里交相辉映。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察看巢湖水势水情时强调:“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五年来,合肥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做好环巢湖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
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十八联圩湿地面积达到27.6平方公里,为亚洲最大的单体修复近自然人工湿地。这里原先是巢湖北岸渔民的居住地,当地百姓为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开辟了18个圩区用以种植生产。2016年洪水破圩后,当地政府通过回收鱼塘、流转土地、搬迁安置等方式重建十八联圩湿地。
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项目分四期工程实施,累计投入21.4亿元:其中一、二期工程,以生态修复为主,突出净化水质功能;三、四期工程则以蓄洪与生态修复并重。
目前,四期项目——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该项目于2020年9月启动建设,分为蓄洪区建设和生态湿地修复两部分工程,被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并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预计前四期所有工程可在今年底全部完成。
作为四期项目中最大单体建筑,进(退)洪闸已建成投用,凭借强劲的吞吐能力,可让十八联圩蓄洪区实现“3天蓄满、7天排空”的高效运转,成为守护城市安澜的“防洪中枢”。
“十八联圩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约14厘米、合肥主城区南淝河洪水位约20厘米。”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阚韬介绍,蓄洪区按照超百年一遇洪水前置库定位,通过新建进水涵闸、加大深挖强度等方式,可调蓄洪水约1.09亿立方米。
凭借广阔水域与植被构成的生态屏障,十八联圩既是洪水肆虐时守护城市的“安全海绵”,也是日常岁月中扮靓巢湖的“生态明珠”。
进入湿地深处,荷花亭亭玉立,芦苇沙沙作响,鱼翔浅底,野禽低鸣,“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湿地风貌映入眼帘。
“自建设以来,湿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去年底我们已经监测到218种鸟类。每到冬季许多人会前来观鸟摄影。”阚韬说,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十八联圩年净化南淝河水量约2.1亿立方米(日均60万立方米),水体氨氮、总磷平均降低40%以上,连续3年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
紧扣“洪水之库、百鸟之巢、巢湖之肾”定位,合肥市全力推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建设。如今,其防洪能力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愈发丰富,净化功能卓有成效,生态效益补偿管养考核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地和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的打卡地。
山口凌村演绎振兴新故事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合肥很多市民便会一路蜿蜒涌入山口凌村。在青山环抱的村落里,游客用镜头定格阡陌小巷,品尝山野时蔬,流连忘返。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由4个小队组成的“三无村”“半空心村”,无人口红利、无田地资源、无产业基础。
时间的指针拨回2020年,一场由合肥市乡村振兴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肥乡投”)主导的乡村振兴实践,悄然为这片沉寂的土地注入了生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合肥乡投积极履行国企职责,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了投建运一体化的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振兴之路。
自2020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建设乡建学堂、溪畔草堂、乡宿小院等设施,创新培育山口书局、“村里面”、乡村西餐厅等优质业态。通过持续的建设运营,项目先后荣获“安徽省首批‘皖美银牌民宿’”“合肥市国资委系统党员实践教育基地”“合肥市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等多项荣誉。
如今俯瞰山口凌村,宛如白马山下一幅精巧的扇形画卷:翠绿山野为底,蜿蜒道路串联起错落民宿农居,乡村小酒馆、豆腐工坊等建筑点缀其间,白马营地、翕乡牧场、农家采摘点又增添了几分野趣。自然与乡居的巧妙融合让这里成了合肥的网红打卡地。
如何才能让山口凌村的“流量”变成“留量”?合肥乡投探索了“民宿餐饮+农耕研学+乡村体验+会务培训”等多业态融合路径。
“我们主要开展团建、会务和培训等定制化业务,2024年举办了100多场活动,预计今年可以实现运营平衡。”合肥乡投副总经理肖敏说,“来的人多了,住宿餐饮的需求就多了。住在民宿、吃在农家,走时再带点农产品,可以有效拉动村里的消费。”
据了解,合肥乡投通过实施“民宿餐饮+”,累计承办各类交流、培训等活动400余场次;策划开展“白马艺术节”“合肥市首届挂面艺术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超70场,丰富了游客体验,积聚了大量人气。
为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合肥乡投坚持“与村庄、村民共融共生”的理念,将乡亲们的利益放在心头,组建专业团队推动整村运营,创新实施“农家派饭”等新举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周末和节假日生意很好,高峰期一天要接待七八桌客人。乡投公司统一帮助办理营业执照、配备餐桌餐具、定期开会培训。年收入有十多万元。”村民王娟是联农带农项目的受益人,她家的小院被设为“农家派饭”1号体验点。村里这样的农家派饭点还有4处,两年来共派饭1400多桌,为农户增收近百万元。
在“村里面”面馆里,每到饭点,凌智芳便开始熟练地称面、煮面、收银……忙得不亦乐乎。“在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每月还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意也不愁。”凌智芳很是满意。“到村里面吃‘村里面’”,一句俏皮话引得不少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让这家乡野面馆成了村里的美食地标。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山口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运营以来,已有效盘活村庄闲置集体土地77亩、闲置农房约4300平方米,吸引新老村民入乡返乡约80人,解决村民长期就业30余人,临时用工800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实际增收超450万元。
以山水之美聚人气,以文化之韵铸底气。长临河镇不断厚植生态底色,深耕人文积淀,推进全域旅游,导入科创要素,正朝着“环湖首镇、生态慢城、文旅名镇、科创新城”的目标奋力迈进。一个生态美、文旅兴、科技强、百姓富的魅力城镇正冉冉升起在巢湖北岸的地平线上。
(调研采访组成员:强昌洋、王芮雯、何丹)